“江西九十九條河,只有一條通博羅。”這首古老的客家歌謠唱的就是尋烏水。而江西省水利投資集團(以下簡稱江西水投)投資建設的尋烏縣太湖水庫工程正座落于此。
全省首創,率先垂范
距離贛州市尋烏縣城9公里的九曲灣水庫,原是該縣唯一的飲用水源。多年來,尋烏城鄉飲用水問題一直備受廣大群眾的關注,興建太湖水庫成為33萬尋烏人民最強烈的愿望。
為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的飲用水質量,2015年9月,江西水投作為社會資本方與尋烏縣政府簽訂太湖水庫工程PPP項目投資合作協議,并注冊成立PPP項目公司,負責太湖水庫工程投資、融資、建設、運營、維護、移交等工作。
該項目是江西省首個落地的水利PPP項目、江西省重點水利工程和尋烏縣一號民生工程,以供水為主,兼有灌溉、防洪等綜合效益,總投資7.56億元。工程建成后,年供水能力可達2018萬m3,可解決18.77萬居民的生活及部分企業的用水需求,有效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用水質量,為枯水年農業生產的安全、作物的穩產高產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。
秉承“精品、示范、引領”的工程理念,項目公司堅守崗位職責,強化看齊意識,帶領全體職工肩負建設太湖水庫的神圣使命,不斷突破工程困難節點。
2016年12月,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,曾遇到石料場主堆石料儲量不足的情況,大壩面臨不能在汛前填筑至防汛高程的風險。項目公司權衡利弊,提出了就地開挖的解決方案,為參建各方下定決心,放棄備用料場開挖,保護了100畝國家一級公益林,節約了工程投資,同時在3月31日汛期來臨前填到了420m高程,保證了工程進度。
在參建各方的配合下,在當地政府和部門的支持下,2018年9月6日,水庫進行下閘蓄水;2019年4月15日實現正式向縣城供水;2019年8月完成工程驗收,并入選了國家發改委第二批PPP項目示范案例。 用心守護水質安全 水之源,綠之源,生命之源。項目的順利驗收是工程建設的結束,也是水庫運營維護的開始。根據水廠需求調節供水量、計費,對庫區設備、建筑物及管道的安全運行情況定期巡查,設備的定期檢修、保養、更換是項目公司轉運營后的主要工作。而作為造福18萬尋烏人民的飲用水源地,水質保護更是運營維護工作的重中之重。為了打好“碧水保衛戰”,讓廣大人民群眾喝上“干凈水”和“放心水”,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,項目公司堅持預防為主,整治為輔,兩手發力,目前,太湖水庫水質基本可達到I類水質標準。 在太湖水庫360度全天候視頻監測室里,工作人員正在查看監測數據情況。“這套系統用于監控湖庫周邊及水面有無從事水體污染的活動。”項目公司安全監測部副部長王泉介紹,“我們還安裝了水源水質在線監測系統,用于水體綜合毒性在線監測,通過攝像頭、無人機和兩套系統的‘黃金組合’,確保庫區及水體24小時無縫監控。這些系統和設備進一步提升了太湖水庫現代化管理水平。” 項目公司委托珠江委科學研究院編制了水質提升專項方案,并與政府溝通追加了900多萬元投資用于庫區綠化,在庫區周邊設置圍網、標示標牌、界碑界址等,加強宣傳和疏導,防止人為破壞和污染,確保水質穩定。進入汛期,項目公司將所有員工劃分為若干小組,每日巡查庫區周邊、兩岸三到五次,確保設備、建筑物安全,同時防范滑坡和突發狀況發生,“守得住初心,耐得住寂寞”是他們的真實寫照。 由于水庫屬于死水,容易暴發藍藻、水質營養化等問題,造成水質下降,達不到飲用水標準。項目公司采取投放魚苗的技術措施,2019年共投放魚苗1.2萬條,以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。在項目公司的努力下,水庫轉運營以來,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,未出現一次供水問題。 許多年前,水源鄉沒有水,太湖村沒有湖,如今,太湖水庫的建成讓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“水鄉”。2018年縣兩會前慰問老干部,一名退休干部談到:我來尋烏工作八年,干的最得人心,最具永久紀念意義的就是尋烏太湖水庫,感謝江西水投為尋烏人民建造的這個精品示范民生工程。 “水利贛尋,潤澤萬家”。江西水投因水而生、依水而長,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以興修水利、造福一方為己任,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,積極履行國企社會責任,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。